红河文化
 
 
 
 
 
 
 
 
 
  红河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红河文化
红河县“地鼓舞”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5-01-25 丨 阅读次数:165

“地鼓舞”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洛恩乡及架车乡扎垤村委会妥女村周边哈尼族聚集的地区,是集舞、乐为一体的哈尼族民间原生态传统舞蹈,是哈尼族先辈们在“祭祀”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舞蹈,其特点是把鼓放在地上打,动作简炼粗犷,动力性强,富有感染力。

如今的“地鼓舞”是娱乐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不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一起同乐;一是庆祝今年的庄稼种完了,二是祈求风调雨顺,以鼓声告诉天神和去世的祖先在天之灵听到和看到人间的幸福美好,快乐和谐,告慰祖先哈尼的子孙一代代血脉相传,反映了子孙后代对祖先的怀念,祈求天神和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哈尼人来年丰收,六畜兴旺,哈尼人永远过上幸福生活。

一、基本内容

“地鼓舞”历史源远流长,是集娱乐为一体的哈尼族传统舞蹈。哈尼本那人杀牛祭天神,打牛皮鼓的这一天正值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牛日,为纪念这个日子,哈尼本那人把农历十月定为“祭祖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那哈尼人在过“扎扎”节也跳“地鼓舞”。所以至今每年哈尼人跳两次“地鼓舞”,第一次是农历十月第一个属牛日;第二次是农历六月“扎扎”,农历六月第一个属羊日。两次跳“地鼓舞”的意义有所不同,即第一次是农历六月(哈尼“扎扎”)期间,属羊日,寓意是告知天神春耕结束,祈求风调雨顺;第二次是农历十月年(测拉火施),属牛日,寓意是告知天神勤劳的哈尼人又平安的度过了一年,祈求来年平平安安。

地鼓舞”总共跳三套,第一套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灾无难。平平安安;第二套跳:农作物好好成长,来年丰收;第三套跳:家畜兴旺,富足丰登。

“地鼓舞”的表演形式有两种:无乐器伴奏表演和有乐器伴奏表演。跳“地鼓舞”伴奏乐器制品有:

1、鼓:用直径为30厘米以上的红椿树桐子,直径和长的比例一般为3比4,挖去中间部份,边缘厚度1.5厘米,两头用黄牛皮蒙上,两面牛皮用牛皮条连接固定(牛皮必须是“独查撮”时祭祀用牛的牛皮)。

2、笛子:用本地的小竹制作,长约45公分,用刀刃尖利的小刀子在竹上开8个小孔,有笛莫孔,吹奏时同音作“1”。

3、三弦:三弦的间桶和弦杆用梨木制成,有粗、中、细三根弦,弹起来音色雄厚、丰满,定弦为“5-2-5”弹奏。

4、四弦,其形状为圆形,直径大约40-50分,用红椿木制作,有中细两组(四根)弦,音色轻脆、明亮、优美动听,定弦为“5-2”弹奏。

5、树叶,常用油果树的叶子,其它树叶也可用,采用的叶子要有柔性、薄、光滑。吹奏时,树叶的一边轻折成弧形,含在两唇间吹奏,用气息控制其音高、音色,发出的音色明亮宽广、动听。

二、保护事项

1、全面系统地挖掘、调查、收集“地鼓舞”相关资料,建立健全“地鼓舞”资料档案数据入库工作。

2、制定对民族民间传承人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打造一个传承人安心传承的环境,建立比较科学、系统的传承体系。

3、有计划的在全县文艺队(或)中小学推广“地鼓舞”,让全县人民更多的了解“地鼓舞”,让更多的人参与到 “地鼓舞”的传承活动中来。

4、在洛恩乡哈尼族本那支系多脚村委会台安村、红河架车乡扎垤村委会妥女村一带建立“地鼓舞”传承的管理机构。

5、组织一支规模较大的“地鼓舞”展演队,向外界展示“地鼓舞”,让“地鼓舞”走出县外,走向全国。

6、出版和发行“地鼓舞”传统文化丛书和影像碟片,让“地鼓舞”浸入人心,人人皆知,群体会跳。

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价值方面

1、历史文化价值:“地鼓舞”的历史源远流长,是哈尼的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哈尼族人民的精神纽带,它反映出哈尼族在迁徙过程中对天神的崇拜,是哈尼人神圣的信仰之一。“地鼓舞”是集舞乐为一体的哈尼族民族民间纯生态传统舞蹈,它记录了哈尼人迁徙过程一段艰辛历程,对一个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物,它记载着哈尼风俗的整个演变过程,对后人研究哈尼人的历史和文化体现着重要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今的“地鼓舞”包含着对祖先的敬仰、怀念和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激之情,因为有了哈尼祖先的智慧才会开创出了造福人类的梯田;因为了有大自然的无私奉献哈尼人世代才会过上平安幸福的日子,所以,每当跳起“地鼓舞”哈尼人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和收获,鼓声、乐声与自然同欢,与天地同乐,它承载着哈尼人的幸福和美好。

2、艺术价值:“地鼓舞”是集舞乐为一体的哈尼族民间纯生态传统舞蹈,是哈尼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创造提炼出来的一种舞步简练、鼓点沉稳单一完整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其特点是动作简炼粗犷,动力性强,富有感染力,从它的表演动作和音乐伴奏来看,常用的四件乐器音乐节奏相同,旋律略有不同,旋律音符略有差异,形成了民间纯朴的自然音乐旋律,是一个纯朴哈尼音乐与传统舞蹈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它反映出来的是哈尼族在迁徙过程中对天神的崇拜,“鼓”是哈尼人向天神交流的一种器物,通过击打地鼓、跳起欢快的舞蹈向天神祈祷美好生活的愿望,是一种原生态的民族民间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地方民族特色。它能给人带来一种纯朴美的享受,是哈尼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艺术精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保护价值。

(二)紧迫性

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现代价值取向的转变,改变了传统的思想观念,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出现了断层。

2、“地鼓舞”套路完整统一,掌握原始传统“地鼓舞”技艺的老艺人健在的为数不多,系统的传承“地鼓舞”套路技艺面临危机,尽管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投入了很多的财力和物力,进城务工的人太多,村里的年轻人寥寥无几,这就给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随着现代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观念淡化,加之对民族民间艺人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不够健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危机。

四、项目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

实施

步骤

时间

实施内容

1月-2月

1. 由普查小组对洛恩、架车乡2个自然村 

“地鼓舞”进行全面、完整的资源普查,及时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地鼓舞艺人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建立健全地鼓舞传承艺人数据库和信息联络网;

2. 全方位收集“地鼓舞”的音像、图片等

资料,完善“地鼓舞”相关文字、音像、图片等资料的整理和存档,建立完善的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

3. 做好有关地鼓舞的文物及资料的考察、

征集、整理;

4.完成红河县 “地鼓舞”的调查报告,形成系统、完善的书面调查材料。

13

1. 展开调查、开展学术研讨,组织有关专家、

学者编撰《红河县地鼓舞》,真实记录红河县“地鼓舞”的发展过程;

2. 召开“地鼓舞’保护研讨会”,对红河

“地鼓舞”等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策和法规建设等课题进行研讨,并向政府职能部门和立法机构提出建设性意见。

34

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做好申报省级红河县“地鼓舞”非遗保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工作。

5月-12月

1.在红河县架车妥女、洛恩台安村寨建立《地鼓舞》保护传承基地:

 2.建立“地鼓舞”展示室,对所征集的实物、图片、影像进行展示及开展学术研究。

1月-12月

1. 由地鼓舞培训基地负责人根据当地实

际,聘请当地地鼓舞艺人在基地对本区域的青年进行地鼓舞技艺培训,由地鼓舞传承人将地鼓舞技艺传授给当地的村民、培养地鼓舞表演人才,形成继承和创新并举的良好氛围;

2.鼓励散居于各村寨中的地鼓舞艺人传帮带徒,培养新人,并给予优秀人才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1月-12月

1. 编排地鼓舞特色课间操,在适时向中小学校推广普及;

2.在中小学校设置地鼓舞文化课,组织安排各级传承人及民间艺人到学校进行地鼓舞技艺和地鼓舞文化教育。

五、经费预算和资金管理(单位:万元)

实施内容

经费预算

小计

 

 

一、 抢救性

记录和保存

1.普查费用:下乡搜集资料车(差旅)、食宿费:0.5

2.普查设备:台式电脑 1台:0.5

 

 

 

1

二、建立“地鼓舞”展示室

1.相关文物、器物、服装、图片征集费:2

2.展室布置: 2

 

4

三、申报传承人

1.调查及资料收集费用:1

2.文本、影像资料制作费用:1

2

四、传承人培训2期)

培训费:2期×0.5=1

1.培训人员食宿费及生活补贴:0.3万元∕期

2.授课艺人(2—3人)聘用费:0.2元∕期

 

 

2

五、民族文化“进学校、进村寨”传承活动

各级传承人、民间艺人进进校园、进村寨传授文化聘请费用:1

 

1

 


10

六、资金管理

对专项保护资金,设立专户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合理安排、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使用,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接受财政、审计和上级文化等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严格按照管理办法确定的资金开支范围进行使用,并严格资金申报和审批程序,坚决杜绝虚报补助经费,擅自变更项目,截留、挪用和挤占专项资金的违规行为,确保专项保护资金的安全合理使用。

 

红河县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

2015年1月25日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最后一篇
 
红河县图书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
馆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迤萨镇文庙街      电话:0873-4621450      备案号:备案号53252902000109
技术支持:云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