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模式
 
 
 
 
 
 
 
 
 
  云南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共享工程>>云南模式

      一所农民自己的学校

      2003年以来,云南省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陆续实现了“县县建有支中心”的全覆盖计划。但是,由于地处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农民的文化信息素养相对较低,因此,文化共享工程实施初期,农村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在云南省文化厅的高度重视下,文化共享工程云南省分中心结合本地实际,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基层管理运行方式进行大胆创新,在全国首创了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简称农文网培学校)建设模式,通过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文网培学校、在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农文网培分校,达到了全面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惠民服务能力的目的。

      自2009年初省分中心在昭通市水富县两碗乡文化站建起全国第一个农文网培学校,经过3年多的努力,截至目前,全省乡镇农文网培学校总量已达1099个,村级农文网培分校已达10424个,覆盖率双双突破了80%,累计服务农民群众近2000万人次。

      云南农文网培学校的建设模式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财政的支持保障下,云南省分中心通过制定下发关于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农文网培学校的组织构架:农文网培学校建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文网培分校建在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农文网培学校的名誉校长由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兼任,校长由乡镇分管领导担任,副校长由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担任,教员由文化站站长和工作人员担任,辅导员由乡镇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当地文化大户、致富大户、种养殖大户等兼任。行政村农文网培分校校长由村支部书记担任,教员由村文化活动室管理人员担任,辅导员由当地农科人员、致富带头人等兼任。

      农文网培学校的基本配置包括一间能够容纳10台以上教学电脑和5兆以上带宽互联网接入的电子阅览室,一间能够容纳至少50人的培训教室,一间拥有2000册以上适农图书的阅览室。同时设置公示栏和宣传展板及橱窗,全面公示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安排及具体日程,宣传本地的概况、民族文化资源、特色产业等。特别是向农民群众公示学校管理人员和师资人员的简历、教授课程、联系方式,并录入电脑,便于农民上机查询。

      农文网培学校的教材主要来源于文化共享工程的海量资源、共享工程国家管理中心和云南省分中心编制下发的各类学习资料、文化科技教育类知识讲座光盘、适合“三农”的电子图书,以及文化站(室)现有的图书期刊资料。教学主要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健全的培训网络,采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文化科技讲座与辅导员现场教学、流动培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主要有政策宣传、三德教育、党课理论、文化素质、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卫生健康、计划生育、图书导读、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

      农文网培学校的站点建设,主要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逐步推开。各地结合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基础条件和农民文化素养等因素,确定几个条件较好的乡镇文化站进行重点帮扶,使其成为本地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的先进典型。楚雄州禄丰县和平镇、仁兴镇农文网培学校,腾冲县中和乡大村农文网培分校等成为典型后,都充分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带动了全省农文网培学校的整体推进。

      农文网培学校的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培训班,省、州、县级三级分支中心农文网培学校建设培训班,以及分地、分批、分期开展农文网培学校师资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培养能够开展基本教学工作的师资人才,能够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的技术人才,能够使用文化共享工程设施设备开展基层服务的服务人才,两年多来共培训农文网培学校工作人员3600余人次。

云南农文网培学校的主要经验

      第一,突出教学主题,实现“文化育民服务农民”。大部分农文网培学校不仅建立了规范的教学制度,以及学员入学登记、成绩登记、学习综合评价登记等学籍档案,还实行了学分制,对达到规定学分的农民颁发培训合格证书。一些农文网培学校通过网络培训、阵地培训、流动培训等手段,做到月均举办2次以上各类农民培训活动。个别农文网培师范学校,年均举办农民培训活动达30期以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农文网培学校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建立了文化陈列室,成为当地进行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一些农文网培学校整合公共电子阅览室,既引导农村青少年普及使用电脑和网络知识,又为农民利用网络和信息提供便捷的服务。

       第二,针对农民需求,实现“文化乐民服务农村”。一些农文网培学校在开展工作中,结合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定期、定点或下基层流动播放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电影、地方戏剧、农业科普节目等不同内容的影片和文化资源视频;一些农文网培学校结合“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工作,策划组织“大家乐文化广场”、“文化晒场”,开展民族文化节庆、民族民间歌舞表演、戏曲欣赏、棋牌文化娱乐等活动,积极评选“农民星级演员”,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有一些农文网培学校积极组织“农民演艺协会”,农民剧团,培养各门类的业余文艺骨干,以文化乐民、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为目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培养生力军。

      第三,结合经济发展,实现“文化富民服务农业”。许多农文网培学校立足本地的经济发展,与当地农科站等机构合作,邀请农科专家和致富带头人,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能、种养殖技术、农业产业化知识等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还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部署,举办特色产业培训、致富讲座等专题培训。特别是一些行政村将农文网培分校建设与“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创办了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经济实体。大村、江东等村的刺绣文化产品甚至远销日本、韩国,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010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国务委员刘延东到云南调研,充分肯定了云南农文网培学校的经验和做法,指出这是一条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值得认真总结向全国推广。2011年4月,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在云南省图书馆召开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广云南农文网培学校建设模式,号召全国各地学习借鉴“云南经验”。(文化共享工程云南分中心)

 
红河县图书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
馆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迤萨镇文庙街      电话:0873-4621450      备案号:备案号53252902000109
技术支持:云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