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红河文化>>名胜古迹
迤萨杏林书院
发布时间:2021-07-13 丨 阅读次数:667

江外红河,文化晚开。但随着汉族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逐步发展,少数地区呈现出后来者居上的趋势。清代乾隆初年,浪堤王家寨许氏私宅所办私塾改称书院。至清末迤萨于文庙街杨润德家(考取文举,为举人,学过医,懂得医术)中首开书院,取名杏林书院。书院以专供讲学和读书习文,培育人才为宗旨,以传授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各地都有不少有识之士,为弘扬传统文化摇旗呐喊,奔走呼号。清咸丰六年(1851年),迤萨仲老发起募捐功德,筹集资金,首设义馆于文庙,免费供学龄儿童入学读书。后又继续筹集资金千余银两,于勐龙河畔购置十数亩农田,招佃耕种,年产稻谷百余石,对半分成,专作义馆经费开支。并于大寨街建一义仓,专贮义谷。勐龙河畔有个义学庄,迤萨大寨有个义仓巷,其名由来于此,文风鼎盛,可见一斑。

进入民国,封建科举制度土崩瓦解,倡办新学,各地私塾逐步淘汰。民国元年(1912),迤萨首办村立初等小学。至民国4年(1915年)始办高等小学,师资设备日益完善,学生达300余人,教学质量远近闻名,民国 4年(1915年)迤小学生到元江县会考夺冠,甲等1至4名均为迤小学生,曾得到县长褒奖。从此迤小声名远播,邻司、邻县慕名前来入学者与日俱增。至民国末期(1948年)首办边疆中学,为江外地中等教育之最。

红河侨乡,从办义学、书院、私塾到小学中学,非百日之功,曾走过上百年的历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诗书礼义乐春秋在红河侨乡这块边地上影响深远,华夏之风在此得以发扬光大。


迤萨杏林书院(大门)

杏院最关情净几明窗微地善

林园闻寄趣迎风弄月暢天

 

 

注释: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故址在今江西省庐山市和安徽凤阳,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1]  ”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红河县图书馆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
馆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迤萨镇文庙街      电话:0873-4621450      备案号:备案号53252902000109
技术支持:云创网络